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考试题库 > 每日一练 >

2019年社区工作者考试法律每日一练(7.2)(2)

2019-07-02 09:57:24 来源: 中公社区工作者考试网

【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在各类事业单位考试当中常常出现。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包括: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四种。下面我们分别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包括:重大误解、欺诈、胁迫和显示公平。

重大误解,指的是一方当事人因自己的过错导致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误解而订立了合同。这里的误解不包含对于行为目的的误解。A选项中甲买洗衣机的行为并不属于重大误解,在交易的过程中甲和商家对于买卖洗衣机的行为都是通过真实的意思表示而做的民事行为,交易双方的主体合格,也无违法行为,而是属于行为目的的误解。因此不能撤销该买卖合同。故A错误。

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B选项中乙和医院隐瞒甲的病情,同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合同,没有将真实的情况告知合同相对方保险公司,而使得保险公司的利益受损,这种隐瞒的行为就属于欺诈行为,因此保险公司有权以乙欺诈为由撤销合同。故B正确。

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自己的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显失公平的合同往往是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极不对等,经济利益上不平衡,因而违反了公平合理原则。乘人之危是指: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之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而损害对方利益的,也属于显示公平的一种。C选项中,甲在父亲病重期间因医疗费不足无奈只能变价转卖古画,乙后以低于市场价二分之ー的价格购入,明显利用了甲处于危困状态的不利地位,而借机趁虚而入获得不当利益,对甲而言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甲可以以乙乘人之危为由主张撤销合同。故C正确。

胁迫,指以给他人的人身或者财产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的行为。D选项中,丙作为甲的好友,为帮助甲成功向银行借款,对受害人丁进行威胁,丁无奈为甲提供担保,符合胁迫的构成要件,因此丁可以撤销该行为。故D正确。

【知识点睛】本题意在考察民法中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学习该知识点时,尽量通过案例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内容。因此需要广大考生格外注意该知识点,尽量多去做一些类似的题目,多关注一些现实中的案件,方便对该知识点的准确把握。

相关推荐:

2019年社区工作者每日一练汇总(7.1)

2019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基每日一练(7.1)

2019年社区工作者考试行测每日一练(7.1)

相关推荐:行测备考|申论备考|公基备考|专业知识备考|面试备考|考试热点|考试题库

更多考试信息请查看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了解社区工作者考试时间社区工作者考试内容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小星星)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微信公众号
中公社区工作者官方微信号
刷题小程序
社区刷题小程序
咨询电话(9:30-23:30)

400 6300 999

在线客服 点击咨询

投诉建议:18600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