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 18:25:09 来源: 中公社区工作者考试网
一、知识点剖析
1.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过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2.雾,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液化)的产物。
霾,也称灰霾(烟雾),主要成分是空气中的颗粒物。
3.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来源包括土壤扬尘、机动车尾气等。
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4.一般声音达到80分贝或以上就会被判定为噪声。
5.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6.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利昂以及水汽等。
7.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部分紫外线,氯氟烃被认为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8.酸雨是指pH值低于5.6的大气降水,通常形成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其中燃烧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9.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二、考点分析与例题展示
1.(单选)空气中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能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肺部,特别是小于2.5微米的细粒子还会被吸收到人体血液和淋巴液中。我国空气质量报告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是指:
A.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 B.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
C.粒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物 D.粒径小于2微米的颗粒物
【解析】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PM2.5和PM10的区别。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来源包括土壤扬尘、机动车尾气等。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AC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2.(多选)下列选项中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的化学元素是:( )
A.二氧化碳(CO2) B.甲烷
C.臭氧 D.一氧化二氮
【解析】ABC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造成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利昂以及水汽等化学元素。故本题答案为ABCD。
3.(判断题)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
【解析】A。本题考察的是环境问题—赤潮。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 HAB),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生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故本题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为选A。
经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各位考生对于常识中环境问题的相关考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中公课堂共同学习与进步。
标签:
(责任编辑:dly44891)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